[報導] 公益要行銷 婉君變網軍

【報導/政大NPO-EMBA平台 特約記者楊培青】

我們身處網路時代,總是習慣它的存在,但又不知如何發揮它的最大效能;對於NPO而言,更進一步的挑戰,則是需要讓公益資訊傳播出去,同時將社群力量凝聚起來。這一切,通通與創意相關吧。農曆年節前夕,政大NPO公益論壇邀請台灣數位文化協會副執行長馮瑞麒以及公視新媒體部企畫謝宜紘,分享「自媒體!抓住屬於公益的眼球」,看看兩位如何巧妙連結網路與公益,將散落在各個角落的「婉君」,形構為公益網軍!

手機擺第一,資訊掌上行

NPOst成立於2013年12月,一年多的運作,已成為台灣年輕人接收公益資訊的「主流媒體」。台灣數位文化協會副執行長馮瑞麒說明,NPOst是由NPO(非營利組織)、加上Post(網路發文)、再加上Station(站)三個單字組成,「公益交流站」既是它的中文名稱,也一語道盡它的內在含意。NPOst設計了新聞報導、人物專訪、評論文章等欄目,內容聚焦於非政府組織、非營利組織、社會福利、老年、性別及教育等議題,每月也舉辦「公益爆米花」的公益講座。

在資訊蓬勃發展的今天,NPO如何有效經營社群、增加點閱率,進而提升傳播的果效,是重要課題。「誰能掌握平台,誰就擁有流量!」馮瑞麒不諱言地說。不過他也提醒,NPO工作者無論做任何決定,包括組織應否經營網站、需否專人維運,都必須扎根於「認清事實」的基礎上,回頭檢視NPO自身的目的,而非不假思索隨風起舞。

根據研究,台灣每人每星期上網時間超過四十個小時,Facebook、Line更是使用大宗。馮瑞麒表示,無論墜機意外、股票升跌、天氣預報,「手機」已成為當代人得知訊息的第一媒體,而非「電視」;換言之,網路儼然是公益資訊流通的重要管道,如果忽略了這個變化,恐怕下再多的廣告也是空行銷一場。

臉書重圖像,社群添人味

馮瑞麒指出,社群傳播的重要概念有三,首先是「說故事」,用故事來感動人;其次是「說,不如表現」,發送大量照片與影片;第三是「讓別人看見你的理念」。NPOst除了有定期更新的官網,也有專人負責運作Facebook,只要有網友留言回饋,編輯會立刻回覆互動,讓對方感到人味、溫度,而不是面對冰冷的機器。他並提醒,NPO與朋友、支持者、捐款者及大眾的對話,都要緊扣理念;任何貼文、連結,務必抓住宗旨,清楚告訴人們「為什麼要在乎」。

「一則好的臉書貼文,照片永遠比故事動人。」馮瑞麒強調,照片會吸引讀者駐足,進而才有機會顯現標題、導入內容。他重申,關於公益行銷,NPO必須搞清楚、定清楚目的,再依目的規劃工具;所有的溝通與宣傳,都應該先問:「到底要先跟誰溝通、跟誰宣傳?」他認為並非每個NPO都適合網路傳播,必須實事求是;倘若對象是年輕族群,就該認真經營網路公益行銷,否則無須為了迎合潮流而盲目跟進。

行銷搞影音,品牌是核心

另一方面,曾負責製作、推動公共電視「PeoPo公民新聞網」的謝宜紘,則以「影音新視力」的角度,切入談NPO公益行銷。他觀察,Youtube已是網路世代最重要的影音媒體,以現今的媒介生態而言,收視率調查其實不具意義,因為大量的收視行為每天都在Youtube或其他影音平台發生,而不是電視。

至2011年11月,全球已有一萬七千個以上的組織利用Youtube傳播,但只有271個NPO擁有百萬瀏覽率,更只有31個NPO擁有千萬瀏覽率。謝宜紘表示,「流量」與「長期經營」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思維,NPO經營影音平台必須先搞清楚自己的目的,否則只會自亂陣腳。他主張,行銷的終極意義是建立「品牌」,也就是要正確傳達理念,進而產生信任,這些都需要時間與累積。

謝宜紘強調「不是影片上傳就結束了」,從腳本、拍攝、後製,到他方網路社群整合、編輯描述資料(metadata)、展開社群互動,都是NPO影音行銷的功課。NPO如何操作Youtube?他建議:「第一步先研究蔡阿嘎!」其中,編輯描述資料、上傳自訂縮圖、搭配抽獎活動、建置播放清單等,都能幫助閱聽眾更認識NPO及其欲傳達的訊息。

當然,有預算的話,還有暗黑心法。謝宜紘指出,有影片上架半天就突破幾十萬點閱人次,未必真是因為它擁有爆量粉絲,而是行銷購買的結果,這樣的操作,會換來更大層面的關注。他認為,影像行銷部分,不論NPO規模大小,得先確認目標是「爭取更多認同」或「爭取更多預算」,才能決定拍攝手法(交給志工或專業人士),及經費分配方式(全數投入製作或多數投入行銷),兩種作法的出發點各異,但沒有對錯好壞。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