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 在物資銀行交易幸福感,無價

【報導/政大NPO-EMBA平台 特約記者楊培青】

 弱勢照顧,從來不是資源有沒有、夠不夠的問題。近年來,大大小小的物資銀行紛紛設立,民間捐募資源不符需求或積久過期的現象漸獲緩解,但如何將服務做出門道,依舊深具挑戰。五月,政大NPO公益論壇邀請台北市忠勤里里長方荷生及全聯慶祥慈善事業基金會執行長張宜君分享「尊嚴救苦」的心得,他們不約而同點出一個真諦:物資銀行的經營秘訣不是「提升物資分配效率」,而是「提拱需求者的幸福感」。

在地資源服務 要讓老人吃好小孩長好

忠勤里,老台北人喚它「南機場」,是台灣第一期國民住宅。曾經在五、六十年代風華一時的南機場社區,經過半個世紀演變之後,變成老人人數多、中低收入戶多、外籍新娘多,即弱勢族群為主的「三多」社區。

昔日繁華褪色,留下頹圮的建物、沒有搬遷能力的居民,以及快要消失的眷村味。樓舊而危,方荷生里長曾多次向地方民代反映拆除意願,也當著歷屆台北市長面前請命,可是未有下文;不僅如此,社區人口老化嚴重,他要面對的課題,不只是安養,還包括打理後事。每次送走看著自己長大的叔叔伯伯,他愈發想讓老人家生活得更舒適一些。

方荷生從2002開始做獨老送餐,後來還找鄰近的和平醫院合作,為長輩設計不同的營養餐,行動不便的由志工送達,尚能走動的,鼓勵他們到社區廚房共餐,一頓才二十元,還有伴聊天,凝聚老人之間互相照應的情感。方荷生明白,送餐、共餐,背後連結的不只是吃飯這件事,社區內需要關懷的也不僅是長輩而已,還有許多邊緣戶、單親或經濟弱勢家庭的學童及青少年,亟待社會伸出扶持的手。

於是他開始系統性構思解決之道。2011年春天,方荷生努力奔走協調,終於獲得國防部同意,取得兩處閒置軍眷宿舍使用權,成立「南機場社區關懷據點」,一處作為長者樂活園地,另一處則作為弱勢學童課輔中心,裡面有電腦教室,也有方便孩子借還書的市圖工作站。


幸福食物銀行 用社區服務換存摺點數

此外,閒置十二年的南機場舊郵局,在2013年更進一步變身為「臻佶祥幸福食物銀行」,甫開幕便有近三千名弱勢族群受惠。方荷生指出,忠勤里每名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及弱勢家庭都可憑區公所的資格通知,優先領取「食物銀行存摺」,每月獲得五百點點數,兌換捐募得來的衣服、奶粉、米、麵、日用品;而打掃社區環境、擔任圖書館志工等,則可儲值點數。這項創舉讓食物、實物、時間三者結合,落實「「弱勢照顧、社區互助、自給自足」的理想,實質鼓勵居民投入社區工作。

傳統物資發放作法,停留在弱勢救濟的單向施捨,未能形成更為積極的正向循環。方荷生認為,幸福食物銀行的設計,有助於減少浪費,也避免分配不均的問題;以電腦系統化進行管理,捐贈者可以知道物資流向,點數不會被冒領,更重要的是,「里長可以在第一時間掌握里民的狀況,提供適當協助!」

方荷生表示,幸福食物銀行最煩惱的是人事費用、食材冷藏保鮮與夏季冷氣使用的電費支出。他不諱言,目前的困境還是財源難覓,儘管每年義賣北捷失物品,可以籌得部分營運金,但仍入不敷出,「幸好有家人支持,以及善心企業相挺,我們才能持續為民服務」。

全聯物資銀行 聰明示範企業社會責任

另一方面,廣告創意總是令人津津樂道的全聯福利中心,則是善用自身賣場通路的優勢,由全聯慶祥慈善事業基金會於2013年成立「全聯物資銀行」,並發行「愛心福利卡」,透過全省六百多家的營業所,為弱勢家庭提供為期半年以上的物資補給。張宜君執行長表示,全聯物資銀行加上愛心福利卡,可以讓弱勢家庭自由選擇所需要的物資,也大幅降低社福單位人力及倉儲成本,至今與社福團體及政府機關合作,發行愛心卡已逾六千餘張。

愛心福利卡每月儲值購物金五百元,持卡人可以至全台任一全聯分店選擇日用品,維持家庭基本生活無虞。選購的商品除菸、酒之外,沒有其他限制,消費方式與一般顧客相同;然而,萬一持卡人選購菸、酒之類「違禁品」,現場服務人員也不會禁止,但電腦系統會連線告知相關社福團體,以利進一步關懷。如此創新的社福模式,以及貼心的服務規劃,正是使全聯福利中心贏得《遠見雜誌》之「企業社會責任獎」的關鍵。

全聯在公益服務上,將自身的專業能力與弱勢照顧完美融合,使受助者的需求被滿足,同時享有尊嚴。張宜君說,全聯愛心福利卡的補助,可用來添購蔬果、衛生紙、洗髮精等民生用品;有些家庭會把「逛全聯」視為每個月重要的親子活動,享受難得的採購機會,「當然,如果孩子想買新奇的玩具,五百元額度很快就超過。面對這樣的情形,媽媽可以進行機會教育,讓孩子明瞭,應該節省用錢,先購買生活實際需要的東西,以後則要努力工作,才能使生活更好。」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