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 水牛耕心 學田養夢 愛從分享來

【報導/政大NPO-EMBA平台 特約記者楊培青】

圖片來源/政大NPO-EMBA平台
「回憶在三合院、田野鄉間跑來跑去,是幸福的;父母給我最大珍貴的資產,就是一個快樂無憂的童年。」於是,他決定好好利用父親留下的祖厝,圓一個在鄉下開書店的夢想。政大NPO公益論壇「永續大無限」系列主題,邀請水牛書店負責人羅文嘉,分享他的偏鄉課輔公益夢,以及延伸展開的幸福小農工程。羅文嘉說,支持他做下去的理由,是一件件具體發生的小故事,「當這些故事發生時,是極具意義的,代表我們所做的事情,產生了正面的價值。」

祖厝開書店,換書不賣書

羅文嘉淡出政治圈後,帶著妻子兒女,回桃園新屋陪伴媽媽,轉身務農。務農,對他來說,不是文青耍浪漫,而是希望孩子親近土地、在鄉村成長,也希望老田結出的稻穀,化為資源,投入偏鄉英語課輔班的經營,讓家鄉的孩子至少不要輸在起跑點上。

「當年我到台北,最大的感觸就是城鄉教育的差距。」回到田園,羅文嘉時常憶起童年夢想,就是在文化資源貧瘠的故鄉,開一家書店。2012年,他因不捨文化斷離,決定從彭誠晃老先生手中,接下四十七年歷史的水牛出版社,擁有了一屋子的書和版權。他還沒有想清楚出版社的下一步,卻很堅定地知道,要把這批文物收入父親的祖厝,開一家書店,達成自己的夢想。

一介政壇才子轉身務農,後來又當了書店老闆;乍看十分有趣,但「怎麼活下去」的考驗,一點也沒少。羅文嘉發現,種田要看老天爺臉色,賣書要靠整體環境風氣,既然自己的目的不是賺錢,何不改變遊戲規則?於是,他的書店不賣書,而是鼓吹「以書換書」,上門的愛書人可以用漫畫換小說、用畫冊換參考書;然後,他陸續舉辦讀書會、電影欣賞、講座等,希望勾起在地的文化魂。

但是一個沒有完全有收入的書店,如何維持下去?如何回過頭來資助課輔班?

羅文嘉自忖天性樂觀,碰到狀況就想辦法面對,「為什麼不可以」是孕育他創意的重要提問。他想,新屋賣不了書,台北總能賣吧,因此他在瑞安街覓了一處轉角,讓水牛書店駐紮;他想,既然書可以賣,鄰居阿伯、阿婆的好果好菜也能賣吧,因此每逢週末,他從新屋載來一車新鮮,在台北水牛書店小前院開辦假日市集;他想,萬一蔬果有剩或社區居民不想煮飯,應該也可以弄個廚房供餐吧,因此他在書店隔壁租了房子,搞起法式料理,兼賣保證無毒的我愛妳學田稻米、手做果醬、主廚料理包等。

台北做生意,傳遞分享概念

開了書店以後,羅文嘉才明瞭台灣鄉下沒有書店,原因是缺乏消費族群,沒有足夠的市場來支應;當市場不足,便沒有供給。另一方面,行內的「潛規則」也讓羅文嘉開了眼界:「沒有銷量,我們根本叫不到書,出版界的朋友甚至直接告訴我,『我送你幾本吧,你別跟我們叫書了』,因為賣不掉還得退貨,光是運輸成本就不划算。」

羅文嘉認為,書店應該是有溫度的,一般人來這裡,不一定是買書而已,可能就是來逛逛,如同一種「到自己書房」的概念;書店的角色「應該是分享,提供一種環境、平台,讓人有機會親近書香,」他說。他想像讓人喜愛的書店,應該要有長長的桌子,一個舒服的角落,任何人隨意拿一本書,便能輕鬆的閱讀,不用擔心坐得太久會不好意思,最好還能喝上一杯美味咖啡、健康的茶。

他也思考著,如果一件事情要有意義,例如偏鄉課輔班、書店、無毒耕種,一定要能永續經營;無法永續經營的事情,就算一年、兩年爆紅,累積的效應仍然有限的。羅文嘉比喻自己的書店,就像海邊的燈塔一樣,「當燈塔矗立在海角某處,光不大,卻可能為一艘偶然經過的船隻,照亮前行的路,那就是它的價值。」因此,即使水牛書店不容易賺錢,但這家小書店,希望像燈塔一般。

永續好生活,關懷農業與土地

賣書、賣菜、賣餐飲,這家複合式經營的水牛書店,超出了羅文嘉原本的計畫想像,完全是隨著需求、想法,為了解決問題而改變。羅文嘉坦言,水牛的營運方式不符合經濟,甚至欠缺章法,只是為了分享喜好與解決問題,「即便是我這樣有一點點資源的人,也處處遭遇問題,更何況年輕人,社會事業真的不容易」。

羅文嘉還有一塊的社會事業拼圖,就在復興鄉的山上。他打算栽種整片澳洲茶樹,一方面保護水土,另方面也期待來年收成時,以高經濟價值的作物,爭取更大的市場認同。「同時,這片區域也會變成友善山林的露營地,甚至是學童體驗農作的夏日學校。」因為他相信,唯有讓孩子生活在土地上,永續家園的種子才能在他們心靈生根,這是一項新嘗試,也是永續經營水牛的里程碑。

他說,「好」的事情,牽涉到一種好的生活態度與生活的美學,它的核心是「分享」,包括書店、市集,以及水牛所有在發展的東西,都希望能跟社會進行這樣的溝通。他進一步強調,社會事業需要清楚自己的價值,「水牛的三項價值,第一是對土地的關心。第二是對偏鄉孩子教育的關心,希望下一代也有機會站起來。第三是希望告訴我們的夥伴及消費者,大家一起分享我們的喜悅和快樂,從好的書、好的食物、好的食材、好的觀念、到做好的事情,過一個好的生活。」



留言